攸县谋求转型:欲跻身中国最大烟花产业圈

发布时间:2013-05-27信息来源:佚名

美丽的焰火受到市场广泛欢迎,让攸县看到了烟花产业的前景。


【核心阅读】

以煤炭产业闻名的攸县,正雄心勃勃地向烟花产业进发,全力挤入浏阳、醴陵以及江西万载等地构建的中国最大的烟花爆竹产业圈。

今年3月,攸县出台《促进烟花产业发展若干规定》,在产业政策、产业发展环境、产业资金保障、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,将给予烟花产业更多扶持。

“我们力争在几年时间内,把攸县建成湖南省烟花爆竹产业发展的新高地,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企业生产示范县,烟花爆竹总产值要超过30亿元。”攸县烟花爆竹产业办副主任刘宜战信心十足。

在湖南省委党校教授、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友良看来,攸县争抢烟花产业的背后,是这座资源型县城主动谋求转型。“不过,要自觉淘汰烟花产业的落后产能,高标准规划、布局、建设,充分发挥后发优势。”张教授建言。

求转型:赤手空拳打造一个产业集群

今年1月15日,湖南童美动漫烟花有限公司与攸县签约,拟投资1亿元,在该县兴建10家烟花生产厂,并同步建设1个企业总部。

与烟花爆竹企业签约的这类新闻,近年来,在攸县屡见不鲜。

自2007年,攸县作出用5年时间发展100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的决策以来,该县就密集向浏阳、醴陵以及江西等地,延请烟花爆竹企业入驻攸县。

截至2012年,攸县烟花爆竹企业已达80家,投产的有24家,完成生产总值2亿元,安排劳动力3000余人。今年该县还将引进20家烟花爆竹企业。

烟花爆竹企业数量从2007年的个位数增长到如今的三位数,攸县赤手空拳打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。

“我们今年将重点从浏阳、万载等地引进包装、机械、原料等基础性烟花爆竹企业,完善产业配套。”刘宜战表示,烟花爆竹产业将成为攸县的支柱产业之一。

寻出路:全力摆脱产业单一之忧

在攸县大力发展烟花爆竹产业的同时,其省内竞争劲敌——耒阳,也正在向油茶产业进军,力争打造全国最大的高产油茶示范基地。

他们的指向是一致的,那就是摆脱煤炭产业这个唯一的“奶娘”。

长期以来,煤炭产业在攸县经济中充当着顶梁柱,几乎占据了该县财政总收入的半壁江山。煤炭在给攸县带来财富的同时,也暗含着巨大风险。

“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前,攸县必须完成经济结构调整,实现产业转型升级,且越早越好。”攸县决策层达成共识。

随即,烟花爆竹产业成为攸县的重要选项之一。

刘宜战表示,受种种因素制约,浏阳、醴陵在压缩烟花爆竹企业数量,许多企业有外迁需求,而攸县15万余亩荒山,为承接转移提供了机遇。

况且,烟花爆竹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,这能为攸县因煤炭企业关闭与整合而赋闲的工人,创造就业岗位。

2010年6月4日,攸县烟花爆竹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正式成立,该县党政主要领导悉数到场祝贺,该县笃定发展烟花爆竹产业的决心由此可见一斑。

出政策:吸纳浏阳、醴陵好企业加盟

“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中,我们有一个误区,以为总是落后产能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(或者是后发地区)转移。”张友良表示,其实不然,后发地区也有优势,也可引进先进产能,关键是要高标准规划和布局,建立市场准入制度。

正因为此,决心已定的攸县,并非捡到篮里就是菜,为对外招商建立了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。

“烟花爆竹新建企业必须用地300亩以上,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,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。”该县开出了自己招商的条件。

与此同时,该县将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小型烟花爆竹企业纳入了逐步淘汰的名单。

“我们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。”刘宜战称,那就是:在近几年,发展一家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,30家以上主要配套产品生产企业,百家以上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企业,产业总产值要超过30亿元。

为实现上述目标,攸县推出了异常优惠的税收政策。

“新企业投产,3年内税收县级留成部分全部奖励给企业,以后还将视生产经营实际贡献给予奖励。”这在业内人士看来,无疑极具诱惑。

“事实上,攸县的民间资本很发达,也给该县吸纳烟花产业进入提供了条件。”张友良称。

目前,该县已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形式,与单位和个人共同兴办烟花爆竹企业,这让一大批烟花爆竹企业主省去了买地的烦恼。

不仅如此,该县每年还在职业技术学院,浏阳、醴陵等烟花爆竹主产区招聘人才,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。

重重利好之下,一批批浏阳、醴陵以及江西的烟花企业主,来攸县看地、签约,然后开工、投产。

不过,张友良认为,“目前,省里特别提倡县域发展特色经济,比如耒阳的油茶,醴陵的陶瓷等,就攸县转型来讲,除了烟花爆竹产业,还可考虑加大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,攸县的豆腐和麻鸭都是很出名的。”

【记者手记】

资源型城市转型刻不容缓

摆脱煤炭产业这个唯一的“奶娘”,资源枯竭来临之前,攸县未雨绸缪。除烟花爆竹产业之外,攸县还在着力打造能源供应、化工机械制造、旅游休闲、优质农产品和湘东南、赣西北现代物流等产业,谋求转型。

事实上,这已成为几乎所有资源型城市的共识,道理很简单,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。

环顾省内,就在攸县发展烟花爆竹产业的同时,县域经济发展与攸县实力不相上下的耒阳,也在大力进军油茶产业,依托武广高铁,该县还在大刀阔斧地推进城镇化,并利用蔡伦的人文资源,发展旅游产业。

此前,不乏惨痛教训。云南的个旧,曾经的“中国锡都”,2008年上了中国首批宣布的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,数百家选矿厂逐一关闭。截至2009年,个旧地区累计有30余家国有企业破产,3万余人失业,占全市城镇人口的六分之一,由此带来诸多社会问题。

转型并非易事。一方面,由于资源型产业发达,一定程度抑制了其他产业发展,新兴产业起步艰难;另一方面,在GDP增长的压力下,自断财路需要极大勇气。

然而,转型刻不容缓,未雨绸缪,才是智者之举。资源枯竭前,资源型城市还有较多的财力与时间来引导新兴产业发展,政策空间也较大。一旦等到资源彻底枯竭后,再去想办法,找出路,恐怕为时已晚,回天无力。